仿佛听到水流的声音,康保县跃源小区的谢玉梅睁开眼,看了看床头的闹钟:5点40分,比她平时的生物钟—6点早了一会儿。定了定神,卫生间确实传来了流水的声音,她赶忙去看,原来是儿子在洗奶奶的尿布。看着儿子的举动,谢玉梅欣慰地笑了。
50岁的谢玉梅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庭:忙碌而温馨。忙碌是因为婆婆瘫痪在床,已经十七年了,公公在世的时候,也整整瘫痪了十五年,公公和婆婆都是脑溢血后遗症,生活不能自理。照顾公婆的重任就落在她和丈夫的肩头。
但在这样的重担下,她仍然觉得温馨:“能为长辈尽孝是我的福气,因为爱心在家中每一位亲人的身上,现在我们一家六口人,其乐融融。”
想起公公在世时的情景,谢玉梅还记得很清楚。“1999年1月7号公公突发脑溢血,虽然后来逐渐恢复到能拄着拐杖慢慢走,可是左手伸不直,左脚走路抬不起来,拖着走,还伴有小脑萎缩,有时哭,有时笑,有时还拉裤子。”
屋漏偏逢连阴雨, 公公的病情刚刚稳定,2001年4月,婆婆又因为同样的原因倒下了。经过治疗,虽然命保住了,但从得病起就再没有说出一句话,没有下地走过一步路。
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公公婆婆无助的眼神,谢玉梅的心也跟着疼,她心里坚定地对自己说:“一定要把二老照顾好!”
照顾瘫痪病人的苦累难以想象,何况还是十几年如一日,每天洗屎布、洗尿布,洗内衣内裤;一会儿喂饭,一会儿喂水,一会儿喂药,像个陀螺一样地转,每天来回走的路程最少有二十多里地。如果那时有微信运动计步,谢玉梅笑说:“我肯定天天都是冠军。”
那时她的丈夫戈瑞明是一名司机,为了不让丈夫担心,她总是说,没事,家里一切有我呢。可戈瑞明怎么会不知道妻子的辛苦,每次回到家,他都会抢着多干一些活,让妻子歇一会儿。后来他们的儿子长大些了,也能帮着照顾爷爷奶奶了。
夏天天气好气温高的时候,谢玉梅每天吃过午饭就把婆婆抱到轮椅上推到院子里晒太阳,再扶着公公到巷子外面坐着,3点左右给老人送水和水果,等到儿子放学时,就会搀扶着爷爷一起回来。
到了冬天,康保县室外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几度,每天洗一大堆尿布、脏衣服挂在院子里的铁丝上全冻硬了,晚上拿进屋里,得先放在炉子旁边烤干,每天倒的脏水就有十多桶,手冻得经常裂口子。
在伺候公公婆婆的日日夜夜里,后半夜起床给公公婆婆接尿、翻身多少次,谢玉梅记不清了,清理了多少次大小便,她也记不清了。但在十七年里,他们家从来没有因为伺候老人发生过争吵。
在她的言传身教下,儿子也经常服侍爷爷奶奶,给爷爷奶奶洗头、洗脚、喂饭,清理大小便。
去年,谢玉梅家又添了一名新成员———小孙子,家中更忙了,儿子主动承担起了给奶奶换洗尿布、清理大小便、翻身、喂饭、喂水等家务。他说;“看着我妈对爷爷奶奶那么好,如今我也做了父亲,对孝顺的体会更深了。我妈常说,能为长辈尽孝是福气,我也会把这种福气继续传下去。”
|